English

先锋 的 意义

1998-02-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蒋原伦 我有话说

这本随笔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杂烩,作者是各路神仙。

而有理由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是出于以下几点,一,是以艺术的名义;二,这些作者和当代文艺的最新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由于篇幅,也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这里没有搜集到更多的作者)。

先锋艺术在今天已成为时尚,先锋的命运也由过去的孤独、不被理解到今天的被迅速认同,想当初,社会对印象画派的接纳是颇费时日,而自从杜尚将倒置的小便器送入展览厅作展品后,大半个世纪过去,现在还有谁会对各种创新的和在创造的名义之下的惊世骇俗的行为表示出大惊小怪?现在的情形是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最豁达的姿态(某种意义上也是最轻率的态度)来接纳这些艺术品。

但是,接纳归接纳,这种宽大为怀的接纳,并不能使人对艺术有更清晰的、更会心的把握,毋宁说是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庞杂,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于如果今天有人来讨论“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会显得十分荒唐而困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不可规范性部分地正是由先锋艺术所揭示的。它使得以往任何划定精神生活可能性疆域的努力都显得徒劳。

一位朋友以玩笑的口吻对我说,区分先锋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不懂”,这说对了一部分,当艺术家开始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时,其话语逻辑尚未进入流通领域,就像是艺术家自己在发行货币,这种货币并没有经国家银行认可,而且可能永远没有流通的机会。

在参与编辑《今日先锋》的过程中,我常常警惕“皇帝的新衣”式的作品,然而后来才明白,真正的“皇帝的新衣”并不容易寻觅。常常倒是仿制品一大堆,关键是“皇帝的新衣”并不是那位愚蠢的皇帝发明的,而是由天才的作家安徒生创造的。在此之前,有谁想到制作这样的一件新衣?

在马塞尔·杜尚之后,如果有谁将抽水马桶当成展品,人们虽然能读懂,但那只不过是作者想当杜尚第二而已。

记得一位大批评家说过,先锋艺术家是以身体(BODY)来创作的,亦即以感性的、直觉的方式来创作的,正是感性直觉的直接性,不可重复性,便得艺术至今还保有其神秘的面纱。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现实生活的脉搏,这里除了感觉的敏锐程度外,还有自身的修养和文化的价值取向等种种条件。因此,先锋或可分为“有文化的先锋”和“无文化的先锋”,这种提法虽然有点荒谬,可是具体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分明能体悟到两者的区别。即前者感受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的丰富性显然要优于后者,并且,作品所创造的辉煌和所破坏的彻底,常常使人既兴奋而又沮丧。

我们可以拒绝某种传统,但是,我们无法拒绝全部人类历史和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凭直觉创造的艺术家都生活在历史和文化长河之中,若有谁在抗拒了某种传统之后以为是摒除了全部文化,那只是一种虚妄。当然,文化并不等同于学历,毋宁说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颖悟力,毕竟,对符号的简单认知不同于对符号背后那闪烁而不可说尽的涵义的把握。

先锋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拓展人类的精神疆域和文明前景,它的全部涵义远比单纯地拒绝常规、拒绝传统要丰富得多,这不仅因为生活本身、文化本身是开放性的,还在于在这文化多向度的选择中,须拓展有广阔前景的道路,使人类文明的结晶在薪火相传中有所发扬。

而这里所收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似乎证明着这一点。

结集于此的随笔,或可说是艺术家们的另一种姿态———一种休息的姿态,大都写得轻松而有意蕴,这些随笔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可以看成是他们艺术创造的一种映证,或者是对自己作品的解码,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关系。亦即读者不能以其随笔的风貌推定其创作的风貌。也有些篇章写得极其理论化,是出于艺术家严肃的思考,它们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品格。这些文章对具体的艺术现象的精湛的分析,不仅为某些“坚硬”的文本的读解提供了范例,似乎也揭示了艺术发展的某些方向,而先锋艺术的使命就是开拓方向。

【本文是作者为《文化之战:当代中国先锋艺术家随笔选》(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所写的序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